姜治方先生,我國已故著名集郵家,生前的郵票收藏譽滿天下,多次在國際郵展上獲獎。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姜先生就確立了集郵收藏原則——“永聚不散”。他認為集郵雖屬個人愛好,但是又屬于祖國財富,任何時候、任何環境下都不得將它變賣。他還建議成立中國郵政博物館,自己的郵冊可以作為建館的基礎。1966年6月,姜治方先生毅然決定將耗費其半個多世紀心血積聚起來的藏品交國家保存, 1979年捐獻給郵電部,部分藏品現由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保存。
在姜治方先生的收藏中,非常著名的當屬中國的首航封,在1933年布魯塞爾首屆航空集郵展覽中,姜先生的《中國首航封》郵集獲銀獎。首航封是指在新的航線開航的第一天,從航線一端郵局交寄,隨第一次航空班機運送到航線終端郵局或中途站郵局,同時蓋有收寄局和投遞局日戳的郵件或信封。首航封上的地址、郵戳、郵票準確記錄了該航線的起止中轉地點、飛行實施時間、郵資等信息,是研究郵政史和早期航空史的重要資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提供航空郵政的國家之一。姜先生收藏的北京?D天津間的首航實寄封,因準確地記錄了我國航空郵政的歷史發端而備受注目。1920年5月7日,我國開通北京至天津往返航線,并在京津兩地收寄航空郵件,為兩地提供航空郵政服務,這是中國民用航空事業及航空郵政的開端。5月7日上午10時,英國飛行員駕駛“漢德利·佩季0/7”飛機從南苑機場起飛,50分鐘后在天津佟樓英商賽馬場著陸。這枚北京寄天津首航實寄封便是這次飛行的見證。首航封正面寫有收寄地址,蓋北京日期戳。背面貼有北京一版帆船郵票1分13枚,郵資共計13分,由于當時尚未制定航空郵資,故按掛號快遞郵資寄遞。北京英文日期戳蓋銷所貼郵票,日期顯示為“1920年5月6日19時”,代表北京收寄信件的時間;另蓋紫色“由飛艇收訖”英中文長框戳、天津鐘表形首航到達戳和黑色天津當日中午12點中英文小圓到達戳。這枚封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首航封,據集郵家考證存世僅20件,因此非常珍貴。
提到北京寄天津首航封,還要提到天津寄北京的首航封,這是一枚首航返程封,同樣意義重大。筆者曾在2009年《集郵博覽》撰文描述過館藏的天津至北京首航實寄郵簡,郵簡為民國嘉禾圖3分郵資郵簡,加貼北京一版帆船郵票10分1枚,銷天津1920年5月7日小圓戳,旁蓋“中華民國由飛艇寄天津至北京”、“由飛艇收訖”郵政付戳。郵簡背面貼有快信簽條,旁蓋紫色“直隸天津警察廳”中英文圓形戳,有黑色“北京九年(1920年)5月7日19時”落地戳。據考證,天津至北京首航封存世僅26件,包括22件信件和4件包封紙。
姜治方先生捐獻的北京寄天津、天津寄北京首航實寄封是研究考證北京?D天津間首次航空郵政的重要物證,也是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的珍藏之一,該封曾在“2009北京國際航空集郵展”上公開展出。